大家普遍認為每天睡滿 8 小時才算是有完整睡眠,但是有越來越多關於睡眠醫學研究的結果顯示,在不同的年紀階段,其實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長,並不相同喔!睡滿 8 小時不一定適合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呢!那究竟該睡多久?幾點入睡最好?而日常中大家又有哪些睡眠相關迷思呢?本篇文章帶你一一破解!

 

睡眠對心理的重要性

許多研究都指出睡眠時間和就寢時間,這兩者和健康之間有相關性。足夠的睡眠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,若睡眠時間不足,可能會在身心方面造成消極的影響。以下就來探討對心理都會造成哪些影響吧!

睡眠對心理的影響1. 工作效率

良好的睡眠品質直接影響工作效率,充足的睡眠有助於保持清晰的頭腦、提高專注力和創造力,從而提升工作表現和效率。

睡眠對心理的影響2. 情緒穩定性

睡眠與情緒穩定密切相關,充足的睡眠有助於管理情緒,避免情緒波動和焦慮情緒。

睡眠對心理的影響3. 人際關係

睡眠品質能決定人們是否能在白天保持耐心、友善和溝通能力,對人際關係產生正面影響。而且充足睡眠能提升人展現友善的態度和同理心,有助於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。

 

睡眠時間在不同年紀的建議

有美國研究指出在不同年齡層的人,所需的理想睡眠時數並不相同,這裡提供不同年齡區間者理想的平均睡眠時數建議,但根據每個人的作息、健康狀況,也有可能會有更適合自己的睡眠時數喔!

睡眠時間不同年紀的建議1. 6歲~12歲的小學時期

當到達進入小學後的年紀時,人體一天的總睡眠量大約是9~11個小時,有些孩童會在中午午睡或是在集中精神上了半天課後,覺得疲累想睡,是正常現象。

睡眠時間不同年紀的建議2. 13歲~18歲的青春期少年

青少年一天需要的睡眠時間為8~10小時,睡眠的型態已接近成年人,但因還在發育成長的階段,提醒家長別讓孩子在這個階段熬夜讀書。

睡眠時間不同年紀的建議3. 18~64歲的成年人階段

成年人所需的睡眠時間為7~9小時,可依照身體狀況進行調整。但台灣成年人的平均睡眠時間不到8小時,這與加班工作或夜間休閒有關,建議最好不要熬夜,一方面避免白天精神不振,另一方面熬一天夜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,需要好幾天的補眠才能修復,容易加速老化。

睡眠時間不同年紀的建議4. 65歲以上的老人

65歲以上的階段,身體新陳代謝降低,白天會因為精神疲累,所以小睡的次數變多,而導致夜晚無法維持長時間的睡眠周期,造成晚上睡得比較少,若白天有作運動,可幫助夜間長時間睡眠。而總睡眠時數變為6~8小時,通常夜晚睡眠時會有20%的時間在作夢。

 

破解常見的五大睡眠迷思

除了了解睡眠時間與心理的相關影響,以及建議的睡眠時間之外,這邊列舉了五個大家常見的睡眠相關迷思,帶大家一一破解,也能更清楚知道如何得到好睡眠喔!

常見的睡眠迷思一 週末補眠

其實補眠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一件事情,我們無法在兩天之内將沒有睡到的時間補回來,用週末補眠反而會打亂你的生理時鐘,不但沒有補眠,反而還讓你在星期一更累。研究還表明,睡眠不足會影響記憶力、創造力、注意力和決策判斷力。因此千萬不要有那種『加班沒關係,週末再補眠』的想法了!

常見的睡眠迷思二 睡不著所以更應該待在床上

當我們躺在床上好幾個小時,卻無法進入夢鄉時,最好是起來做一些安靜的事情,直到你再次感到困倦。在床上呆得太久,容易對無法入睡感到沮喪,也會導致身體收悉這種情緒,讓你每次躺在床上時,就會有這種感覺而變得更難入睡。

常見的睡眠迷思三 晚上運動會讓我更加清醒

根據幾項研究顯示,在晚上進行運動並不會對睡眠產生不利影響。 相反的,還會有助於人們比平時睡得更好。 但在睡前做劇烈運動可能不是最好的主意,因為你的心率會加快,應該在和躺下閉目養神之間給自己一些時間,而「睡前鍛煉 」的另一個選擇是做一些輕度的瑜伽或拉伸運動。

常見的睡眠迷思四 睡滿8小時就可以

多數情況下,成年人需要7-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,但這不僅僅是睡眠時間的問題,也跟你的睡眠品質有關係。每次醒來就會打斷睡眠,干擾睡眠周期,不像不受干擾地睡足8小時那樣感到休息。 這通常被稱為睡眠間斷,通常會導致睡眠週期中恢復性階段的喪失, 因此睡覺時數應該要追求的,不是只有睡了8小時,更是要不受干擾不間斷的睡滿8小時。

常見的睡眠迷思五 喝酒會更好睡

喝一點酒會讓人感到有點困倦,而導致想睡覺沒有錯,許多人也都有睡前喝一兩杯的習慣,達到放鬆和消除疲勞的效果。 問題是酒精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,可能會因為喝酒而感到困倦,在早上醒來時卻感到疲憊和昏昏沉沉,而飲酒還可能誘發打鼾和睡眠呼吸暫停。

 

總結

睡眠是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,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需要不同的睡眠時數來維持最佳狀態,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情緒穩定性,還能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,而破解常見的睡眠迷思,也有助於我們建立更健康的睡眠習慣。希望能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睡眠方式,迎接每一天的挑戰!
 

延伸閱讀